历史车库

话题31228条    关注912人

+关注
话题

汽车“三包”让自主品牌更糟糕?

汽车“三包”法规出台是必然的。再拖下去实在是有违公理。

有人说,目前推出汽车“三包”的条件还不成熟。如果某些人所说的条件都一一成熟,那要等到猴年马月。汽车消费将是无法无天的领域,汽车消费领域的司法进程将拖了社会法治进程的后腿,形成短板。没有公理,也就没有正义。

国内权威的第三方鉴定机构体系尚未建立,“三包”法规可以促进其早日建立;对汽车产品质量问题和性能故障难以做出科学、准确、公正的鉴定,法规可以规定第三方鉴定机构的鉴定职责方法和惩罚措施,促其科学准确公正;全面实施汽车产品“三包”的条件需要逐渐完备,而“三包”不出台,条件永远也完备不了。

客观地说,目前推出汽车“三包”法规,虽然迟到多时,但对国内汽车行业来说,也是很好的时机。国内汽车制造装配技术已经趋于成熟;国外新技术不断引入;汽车消费者权益亟需保护;汽车消费领域法律亟待健全。在全球汽车消费法制都已经健全的大背景下,只有我国相关法律阙如,这将形成洼地效应,使中国成为世界汽车新技术的试验场和劣质产品的倾销洼地。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,2010年汽车行业投诉量同比上升51.1%,创历史新高,是所有投诉商品中同比上升幅度最大的。其中,6个月以内新车用户的投诉比例占投诉总量的60%以上。中国汽车产品“三包”法律法规出台,已经刻不容缓。

汽车产品“三包”后,中国自主品牌会不会更糟糕?

这样的担心有些依据。

对于缺乏核心技术的国内汽车厂商而言,“低成本”仍是其核心竞争力。不少厂商和经销商担心,如果执行“三包”运营成本会大大提高。对于自主品牌汽车而言,“三包”更像是一场噩梦,汽车投诉案例集中的5万—20万元价格区间车型,大部分来自自主品牌。保护自主品牌汽车,为其创造相对“宽松”的市场环境,成为主管部门在推行汽车“三包”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。

但如果今后不“三包”,汽车行业始终缺乏来自法律的压力和规范力,始终养尊处优,有利于法律和法理、中国的法制进程之外。

真的实施“三包”,中国自主品牌未必会更糟糕。

第一、致力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自主品牌企业已经走在了“三包”规定的前面

部分自主品牌企业质保期已经超过了即将出台的“三包”规定。有的优秀企业发现产品质量问题,主动配合相关部门积极解决。这样的企业,接受和落实“三包”法规具备了基础条件,没有太大问题。

第二、自主品牌企业研发能力、技术质量明显提升,有能力迎接“三包”带来的严酷考验

虽然因为缺乏创新活力和自主研发能力而落后于汽车强国,虽然一味模仿不惜抄袭屡遭国内外诟病,虽然品牌优势始终没有形成,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产品的性能和质量,今年逐渐提升,已是有目共睹。

一些靠购买图纸和设备将国外品牌植入国内生产的汽车产品,性能优越,接近或者超过了合资品牌产品;自主品牌企业注重技术和设备引进,熔铸、组装、总成、焊接、喷漆等设备工艺水平明显提升,有的企业的现代化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甚至超过韩国汽车生产线。在零部件采购方面注重优质、匹配,检测科学规范,管理严格而先进。在这方面,自主品牌企业确实今非昔比。如此生产出来的产品,质量可靠,完全可以经受“三包”的严酷考验。

第三、经过“三包”促进,技术、管理薄弱型企业可以奋起直追

“三包”压力对企业未尝不是好事。它可以触痛企业的管理神经,将压力变成动力,促进企业改善管理,提升技术。一个连“三包”都不能适应的企业,也无法适应未来的产品竞争和市场竞争,终将面临淘汰。实施“三包”的过程,也是优胜劣汰、促进企业升级、加快企业重组的过程。何必以延缓中国法治进程、无视消费者权益作为代价,迁就和保护落后企业得不偿失呢?

第四、促进贯彻落实“三包”法规环境的改善

“三包”法规的出台,将促使经销商增强适应性。“三包”期限的计算、发票的开出日期、车辆购买后的及时上牌使用等多方面都将逐渐严格规范。“三包”带来的各种规范和限制,只能使销售更严谨,更高效,更诚信。

总之,法律的落实是提升的过程,法律的规范是积极的动力。不必畏之如虎,更不必避之唯恐不及。企业的积极态度是以超前的举措,以沉稳大气的心态,迎接各种法律法规的检验。

收藏

2011-10-30

0

你轻轻一赞
是我大大的动力

我关注的部落

登录关注部落,才有更多签到。请先登录